平陵一哥 发表于 2023-4-19 12:44:44

当年的挑货郎担佬——溧阳老行当追忆帖之五十七



   当年的挑货郎担佬——溧阳老行当追忆帖之五十七

    对于“货郎担”,一些资料和史书上多有描述。如《水浒传》第七十四回《智取生辰纲》:“你既然装做货郎担儿,你且唱个山东《货郎转调歌》与我众人听。”又如延安窑洞出科的美女作家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四:“这边树底下也常歇下来一两副货郎担。”这说明这“货郎担”从古代到民国已经相当普遍了,也就是说这行当在历史上很早就有了。
    在我很小的时候,最欢喜的就是货郎担了,因为货郎担来了,就有得吃有得玩了。但在民国年代,溧阳的货郎担商品是很不丰富的,那时的货郎担许多都是“苏北佬”的天地,他们用细竹做的小哨音管,挑着货郎担,整天走街串巷,人还没到,小小哨音管“呜哩吧啦”的声音就先传过来了。但有的“挑货郎担佬”代替吆喝和叫卖声用的是“拨浪鼓”,以此招揽顾客。
    那个时候,货郎担担子里的商品非常缺乏,最多是给一块或几粒小糖,逗引一下我们这些小屁孩,把家中的鸡毛、鸭毛、鹅毛、肫皮、牙膏皮等拿来换糖吃,或者把家中“陈谷子烂芝麻”没用的东西拿来换。每当这“呜哩吧啦”的哨音和“拨浪鼓”声在街头、巷口响起时,孩子们都会疯一般地跑出去:“哟呵,换糖佬来喽!”因此,在孩提时代,尤其是居住在溧阳古城六十多条街巷的孩子们,大家都把这货郎担佬称之为“换糖佬”。
    据说“供销社”这一词最早出现在1843年的英国罗虚戴尔镇,由纺织厂工作的28位工匠首先第一次提出了供销社的名称。随之,这一机构在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推行。而五十年代我国各级供销社成立后,在基层反映出来的形象就是各基层代销点,还有就是在乡村、田头游转的货郎担。
    如果把历史的镜头退回到上世纪的五六十、七八十年代,那可是“挑货郎担佬”最多的年代。“一副担子,一副清亮大嗓门,一双大脚走四方”,似乎这是人们对“挑货郎担佬”形象最完美的评价。因为,有了供销社的支撑,这些货郎担就是一个移动的超市,每当拨浪鼓在巷子间响起,他们带来不仅仅是商品,还有欢乐。记得当年著名歌唱家郭颂演唱的《新货郎》中的歌词:“...... 东西实在是好阿,有文化学习的笔记本,钢笔,铅笔,文具盒,姑娘喜欢的小花布,小伙扎的线围脖,穿着个球鞋跑地快,打球赛跑不怕磨,秋衣秋裤号头多呀    又可身来,又暖和,小孩用的吃奶的嘴呀,挠痒痒的老头乐...... ”
    那时的“货郎担”,可就是一个小小的可移动的小百货店铺,里面的货物林林总总,花样繁多:针线啦、糖果啦、饰物啦、日用品啦、玩具啦,最多的就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各种各样的小零食。真正的物美价廉,童叟无欺。“挑货郎担佬”不仅收钱,更多的是“以物易物”。那时的百姓都不富裕啊,几乎没有什么钱,要靠收钱是没有多大的生意的。所以就差不多都是“以物换物”。既可以换到急需的物品,又可以把家里的破破烂烂处理掉,人们乐意换,货郎乐意收,生意就做得很爽快。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货郎担”这行当几乎没有了,当年吹着短笛、摇着“拨浪鼓”的“挑货郎担佬”或者“换糖佬”早已不见了踪影。2022年的春夏之交,为寻找“货郎担”这老行当,我只身来到了当年许多苏北籍“挑货郎担佬”居住的老窝——百家塘,通过与当年曾经的“挑货郎担佬”如今的耄耋老翁的见面、接触、攀谈,当年“货郎担”的生活情景一幅幅、一幕幕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


http://img.jsly001.com/attachment/Mon_2304/4_80165_67fc8fda1c987b0.jpg?59

http://img.jsly001.com/attachment/Mon_2304/4_80165_b63982918f287ad.jpg?20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年的挑货郎担佬——溧阳老行当追忆帖之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