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陵一哥 发表于 2023-9-26 06:53:12

姜丹书 • 胡麟书 • 康庐 (四)溧阳城的头号洋房

                         姜丹书 • 胡麟书 • 康庐

                  (四)溧阳城的头号洋房

    在民国年代,西门码头街是溧阳城商业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了。这条明清老街呈“L”型走向,街长1800米左右。最繁华时,沿街有近200家商户,沿岸有30多座大小码头,其街道、建筑、商铺和业态等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原始风貌。
    到了抗战后期,胡麟书经过奋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这时他看中了码头街商埠的发达和车水马龙的人流,决定在此选址建造房屋,扩大诊所范围,进一步提高诊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那时,他的同行谢长庆已在码头街汪德隆隔壁的碑亭巷口建起了一座诊所,但他现场看了后感觉“谢长庆诊所”房子太小太矮了,门诊和病床都适应不了现代西医的医疗环境。
    他空下来开始在码头街悠转,在沿河和沿街店面和位置上苦心寻找,从双桥开始,在板桥墩、班船码头、以及从码头街延伸出去的碑亭、三阳泰、同泰昌、小桥、沧浜巷口及较大的商铺和场地进行考察,真是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终于在码头街沧浜巷口往西过去不远的杨家院南侧找到了一处空地。
    胡麟书选中建诊所的这块地前临码头街,后接杨家院,其地块处于整条码头街上街头之首,在码头街、西前街(十字街口)、西大街的交界处。现健在的老溧阳人知道,原来这块空地,是个垃圾场,时间长了大家都叫这个地方叫“高墩墩”。胡麟书跑到上海,请来了建筑大师对现场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规划绘制了整个诊所的图纸。并定名这座诊所为“康庐”。
    康庐诊所的中央建了一座二层楼,作为整个诊所的核心区域,在二层楼的周边设计建造了一些造型美观实用的辅房,与大楼相配合。据说建这幢花园洋房都是上海施工人员来建造的,整个洋楼的设计、造型、结构、外观包括屋檐、窗户、楼梯、楼板、吊顶、墙体、隔断、地面完全按照上海法租界,英租界的洋楼风格建造。从延伸到码头街街面的门楼“康庐”走道(花道),到整个诊所的布局和装饰点缀,胡麟书完全把“康庐”打扮成一座花园式的诊所,加上“康庐”的美称,让就诊的病人一看到“康庐”,就有进入“健康之屋”的美好而幸福的感受。
    据胡麟书的老街坊回忆,当年康庐诊所的小洋房建好后,几乎轰动了整个溧阳古城,人们四面八方涌到码头街康庐诊所,像看“西洋镜”一样,观看当年溧阳城唯一的这幢美丽的小洋楼。这样的情景就如1928年溧阳洋桥(今新华桥)、1973年溧阳旅社大楼(东风桥畔)建成一样,大家蜂拥前来瞻仰观摩。与此同时,溧阳人把看病、康庐、洋房、与胡麟书紧密连在了一起。因为说到胡麟书,就是看病,就是康庐,就是洋房。可以说,溧阳城或周边或更远一点的30后、40后、50后是听着胡麟书的名字、看着康庐的门楼、洋楼长大的。
    记得我家与胡麟书家很近,直线距离不会超过200米。直到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大家在生活中或拉家常时,时常提到胡麟书和他的洋房。我们当时的孙家大院居住了十几户人家,民国年代过来的人大部分都见过胡麟书,相当一部分人都找他看过病。一提到洋房,就立即会说到胡麟书,一说到胡麟书必提到洋房,可见那个年代,胡麟书和他的小洋楼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及影响力。(待续)


http://img.jsly001.com/attachment/Mon_2308/4_80165_2216601c958b473.jpg?247

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初,胡麟书诊所消失,这幢洋楼收归国有。图为1959年大办食堂的工作人员在这座洋房前的合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姜丹书 • 胡麟书 • 康庐 (四)溧阳城的头号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