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陵一哥 发表于 2023-9-26 06:54:21

姜丹书 • 胡麟书 • 康庐 (五)姜丹书一家回溧阳

                                                   姜丹书 • 胡麟书 • 康庐

                  (五)姜丹书一家回溧阳

    按理来说,胡麟书的老婆姜可群在1943年8月30日自尽后,其娘家与胡家就不会往来了,再加可群嫁到胡家12年中又没生孩子,只身来单身去,无牵无挂,况且可群的亲妈早已去世,姜丹书率领全家20多口人逃难在上海孤岛,胡家和姜家实乃断线的风筝,应该是各奔东西了。
    不可思议的是,姜丹书这位晚清老夫子毕竟是家乡观念非常强的读书人,如他在辛亥革命时,在南渡街上挥舞大刀向民众演说、担任溧阳县政府第三课课长、在溧阳高等小学堂任校长时,他就对家乡溧阳怀有难以割舍的情怀,要不是当时浙江第一师范校长经亨颐拼命挽留,他还真差一点点回溧阳了。
    尤其是失去女儿后,痛苦万状的他并没有对女婿胡麟书产生不满或怨恨,即使语言上的指责或一些重话都没有。女儿离去不久就是中秋节,悲伤欲绝的他在这中秋之夜写了一篇文章《哀长女可群》,文中多次提到长婿胡麟书,现录2段:“呜呼!汝夫婿胡麟书医师哭踊悔恨,而失偶独处于西门外洪氏宗祠内之萧室矣!”(同情胡麟书——笔者注); “ 汝夫性情温和,且识时务,知大体,结褵十二年,琴瑟调谐,此番偶尔勃溪,亦夫妇间常事,何足为怪;”(赞美胡麟书——笔者注)。
    《哀长女可群》这篇轰动一时的怀念文章,我来回看了几遍,个人认为,全文几乎找不到姜丹书对长婿胡麟书有何看法,长长的文字都是对女儿说的,有赞美、有说教、有埋怨、有反思、有诉苦、有怀念、有后悔。全文的字字句句全部归纳为两个字“痛惜!”
    其实,事后姜丹书和这位“乘龙长婿”一直保持着联系,互有信件往来,后来在建造“康庐”洋房的过程中,胡麟书听取了姜丹书的不少建议。为此,康庐诊所建好开业后,胡麟书多次写信,叫岳丈回溧阳玩玩、住住,而姜丹书一直以公务在身为由,迟迟没能回溧。
    史料记载,姜丹书曾经率全家来胡麟书家长住了一次。那是1945年的开春,胡麟书到上海购药,来到姜丹书家,拉家常之余,邀请岳丈大人率全家去溧阳家中小息。因为这时,处于“孤岛”的上海形势已经发生大变,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和中国抗日战场形势一片大好。正如姜丹书在1945年初的手记里写的:“敌势益危殆,伪政权也穷蹙,百物飞涨,纸币不值钱,民生嗷嗷,不可终日,米价每石贵至十万元,疏散人口各回本乡。”此时,姜丹书正有回乡躲避战乱的打算,所以与胡麟书的邀请一拍即合。
    经过一番回乡逗留的准备,1945年4月1日,姜丹书和夫人朱红君率幼子书苕、书旗、书楫、书凯暨孙女孟蔷、逢吉,孙男正行、正侯等,以及姐姐、姐夫去世后由他一手带大的外甥宋祯祥一家子,同乡人姜荫球等一行共二十七人,租了一条大木船,向溧阳城进发。出发前姜丹书还拍了个电报给女婿胡麟书,告知他们一行的人数和到达的时间。
    也许天公作美,更也许上帝保佑着这老老少少的一家子。四月初的苏南到处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生机。姜丹书全家人租乘这条大木船日夜兼程,一路顺风,经上海、苏州,很快就进入无锡境内。这一带,对姜丹书这位老溧阳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抱着八子书凯的他对妻子红君说:我们的船下面要经过洛社、戴溪桥、运村、钟溪、栋树港、和桥、屺亭桥、杏里镇、宜兴、徐舍、胡家圩......入城后我们就在沧浜巷码头下吧,因为胡麟书诊所就在码头附近,我估计胡麟书他们会在码头接我们。
    为迎接岳丈的到来,胡麟书早就作了精心安排,把老住宅空了出来,让姜丹书一大家子居住。同时,他知道岳丈要住一阵子,事先在溧阳城里联系了好多书画爱好者和立志学书画的亲戚朋友、有志青年、街坊邻居,每天请姜丹书讲课。这样,姜丹书一家在溧阳“胡麟书诊所”一住就是四个月,直到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些,姜丹书在自传里都写得很清楚。他是这样表述的:“既到溧阳城,搬入长婿胡麟书家住。乡人待我良厚,为我杯酒洗尘者甚多。且邀集青年男女数十辈,为我设讲座施教,其意重在维持我生活耳。暇则为诗作画以报之。八月十日,传闻最后胜利之喜讯即将到来,果尔,十五日,听得日皇投降之广播电音,举国欢声雷动。十八日傍晚,忽闻我新四军(红军)早已预伏在近城四周之人民家中,即于今夜攻城驱寇。二十一日,全境收复,红旗飘扬,凡我人民无不额手称庆。二十九日,我眷属及其他眷属二十余人合雇一船,停泊歌岐村,会齐开行......”(待续)




http://img.jsly001.com/attachment/Mon_2308/4_80165_6b59cbcd4ce98f2.jpg?255

姜丹书四十年代的作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姜丹书 • 胡麟书 • 康庐 (五)姜丹书一家回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