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成传媒-天目湖信息港 天目湖论坛

查看: 53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昆仑街道] 晚霞下的观莲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平陵一哥 发表于 2022-9-25 06:4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晚霞下的观莲桥

作为从小生活在溧阳这个江南水乡的我来说,对水乡美景的感悟莫过于桥了。记得当年中国著名画家隔壁宜兴人吴冠中写的《桥之美》,文中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至今难以忘怀。早年溧阳团城内有13座桥,除《溧阳县志》里说的小桥巷内的小桥没看到更没走到外,溧阳老城内的桥我都走到了。因此,溧阳的古桥,自小就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据县志记载,溧阳城从公元903年迁到现址后,城内有桥5座,出城东路39座,南路32座,西路25座,东南路13座、西南路36座,西北路52座,北路55座,共计有257座古桥,且大部分为石拱桥。直至今天北路55座桥中最后剩下的最后两座中的昆仑“观莲桥”,应该是最美最靓丽的古桥了。


当年这座观莲桥未被乾隆改名前一直叫昆仑桥,它横跨于昆仑河上,南北走向。这条昆仑河西连三荡,即升平、三塔、南渡荡,东经杨巷达宜兴荆溪河,是溧阳境内的一条重要河流。明正统六年,即公元1441年前,昆仑桥处有“溧阳城北之要津,士农商旅熙攘而来”的描述。明正统六年,当地族人蒋、狄、杨、史、方诸姓捐资始建木桥,以“昆仑”名桥,于是有了昆仑桥。因河水湍急,不久桥身倒塌。明嘉靖年间,溧阳史氏夏庄支46世孙太仆史际(公元1495—1571年)又名史玉阳捐资重造。为确保桥身安全,明万历19年(公元1591年)3月,应天府立有溧阳知县、县丞和主簿共同署名《察院禁约》石碑于昆仑桥南茶亭内,以告知众人行船护桥之严厉规矩。又经百余年,桥身倾颓。清康熙戊辰(公元1688年)3月,又有地方族人杨廷珍、方谷贻、杨兆芝、史笃生、史念祖、史恩显、杨天培、杨奇吉、赵国文、史宇传、蒋逸诗、王卜臣、杨聿修、蒋大年、史茂方、蒋文瑞、郑成九、蒋元吉等18人倡议修桥,全县10多个镇、66个自然村500多人响应,纷纷捐资,历时22个月,至康熙巳已年(公元1689年)冬12月,建成一座单孔石拱桥。目前,昆仑桥南茶亭内,仍保留明清两朝修建昆仑桥的17块功德碑石刻,记载的人分布在厚庄、上黄、徐舍、唐家村、马家村、上兴埠、上沛埠等村镇。自乾隆甲午年(公元1754年)重建并改名为“观莲桥”后,这座桥身长30米、宽4.5米、矢高7米、桥面纵贯南北各有16档台阶、桥中央安放着1.2米正方形花岗岩龙门石、以及中轴线的车轨、岗亭柱洞等等。  


莲观桥的守桥人蒋炳元对我说:“这座桥就是我们的先祖所造,据我家族谱显示,我家先祖到了溧阳,首先就是建桥。我的曾公、太公、爷爷就在这风调雨顺的岁月,先后成了私塾先生,成了明清、民国年代溧阳蒋家的“‘书香门第’。上世纪的八十年代的夏末初秋,高晓声的《陈奂生进城》在观莲桥拍外景,当时我想,全国古桥这么多,为什么独单看中溧阳观莲桥?直到电影《陈奂生进城》在全国轰轰烈烈上演时,导演给我寄来了一本复印的“中国古桥画册”,在复印图片的背面,这位老兄写了这样一句话:上面的每幅古桥,都是我拍摄,也非常漂亮,但均没有你们观莲桥浓浓的韵味和浓浓的水乡之情!”


据口口相传的历史,乾隆来昆仑观莲后改昆仑桥为观莲桥后,有人提出桥下的昆仑村也要改观莲村,立即遭到了大家的反对,故昆仑村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确,蒋姓人当年给自己的村子起“昆仑”自有他们的道理,其名称的气势和磅礴的确是一般人不能比拟的。须知历古朝代的文人雅士,已把昆仑描绘、讴歌、赞美的淋漓尽致。“我是1950年7月13日出生的,那天母亲正在干活,一阵痛来匆忙回家,刚走到桥上,就感觉孩子快要下来了,大伙儿七手八脚欲把母子从桥上抬了下来,几乎是同时,从桥上响起了嘹亮的婴孩的啼哭声......我也成了养在桥上唯一的孩子”,蒋炳元无不感慨地说。


1934年左右,镇广公路终于修到了溧阳境内。路政部门不得不在莲观桥一则建了一座几乎和溧阳新西门大洋桥(今新华桥)差不多的一座木质大洋桥。1940年,驻扎在𠙶山和金坛等地的日军,进犯溧阳,在观莲桥东侧的大洋桥处,与国民党军队发生了激烈而残酷的交战。国民党四十师在观莲桥旁的大洋桥与日寇整整战斗了一天一夜。那天,整个昆仑村的乡民们都被动员起来了,保卫大洋桥、保卫溧阳城已成为昆仑村民们的自觉行动。蒋炳元的父亲蒋进宝身先士卒,带领乡亲们冒着炮火抢运伤员。据父亲生前对蒋炳元说,那天,为了保卫观莲桥,为了保卫大洋桥,国民党四十师伤亡很大。当时部队只有一个目的,不能让一个日本兵过观莲桥,不能让一辆日本车过大洋桥。那时,四十师已经装备了迫击炮,日寇过桥部队也谨小慎微,一点一点往前推进,在观莲桥遭遇强烈狙击后,集中兵力向大洋桥进攻。其实,国民党四十师用重兵把守大洋桥,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既要保护大洋桥,又要击退日寇。而日本兵的意图也很明确,保住大洋桥,挺进溧阳城。可惜呀,双方都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日本人凶猛的火力掩护下,日本人的装甲车掩护汽车向大洋桥发起了冲击。此刻,我四十师的迫击炮连几乎全部扑上,炮弹如雨点般的倾泻在大洋桥上,整个大洋桥火光一片,顷刻间,大洋桥最后的桥板随着熊熊的烈火,消失在滔滔的昆仑河下。


观莲桥见证了朝代的变更和风雨沧桑,但也险遭两次大难,几乎是死里逃生。第一次是抗战时期大洋桥炸掉后,日寇为了把物资弹药运到溧阳、广德,昆仑村上的家家户户遭了难,日本人把每家的房子拆了在观莲桥旁搭建了浮桥,让汽车和装甲车通行。勤劳勇敢的昆仑村人不畏强暴,小鬼子白天建成了浮桥,一到晚上村民们在族长蒋汝舟的指挥下,把浮桥统统拆光,连一根木头一块门板都不留。因此这日本人的浮桥在观莲桥旁建了又拆,拆了又见建。这次国军从观莲桥上跑掉,日寇火冒三丈,非炸掉观莲桥不可。但老奸巨猾的翻译官深知村民们不好惹,炸了观莲桥自己部队也过不了河,更要命的是村民们会和你拼命,浮桥永远也做不起来了,岂不误了军机大事。最后,日寇只得悻悻地撤回了炸桥的命令。


第二次让观莲桥逃脱灭顶之灾的是2000年,那时开芜太运河,观莲桥正处施工开挖之内,当年这座观莲桥在一些开发者的眼里只不过是座老而破的石头桥,并无多大用处,决定扒掉算了。蒋炳元是第一个得到消息的,急得他居然在有200多年的老宅中嚎啕大哭,伤心的泪水止不住地往外流。他想,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得找人赶快想办法。这时,他想到了自己做医生的姐夫,而姐夫与时任建委领导童主任的关系不错,想到这里,他顿时时撒开脚丫子,一口气跑到姐夫那里,如此这般的一说,两人又赶紧来到建委向童主任一回报。这位文化人出身的领导一听,大吃一惊,立即拿起电话......终于,芜太运河在观莲桥旁绕道了,不但留下了观莲桥,而且给这座美丽的古石桥留下了500米迷人的内河道。


深秋的太阳已经慢慢西斜,余晖把观莲桥的桥身、河水、树木、南亭、北屋染上了一层金色......清代著名诗人彭桂,曾经游玩至溧阳昆仑村观莲桥时,有感而发挥笔作诗而赞:


               故园吾久别,此地到来希。
               水暖鱼苗长,林荫燕子飞。
               乍维桥畔艇,对掩竹间扉。
               日日看渔父,持竿上钓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溧阳市捷成传媒有限公司 ( 苏ICP备2021045576  苏ICP备2021045576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8102000414号

GMT+8, 2024-4-24 13:4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