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成传媒-天目湖信息港 天目湖论坛

查看: 38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溧城街道] 汪德隆(16) 汪德隆的大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平陵一哥 发表于 2023-12-12 06:2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汪德隆(16)  

                             汪德隆的大秤

   
    在妙趣横生的百态人生中,古人们各有各的“开门七件事”。文人墨客赏“书画琴棋诗酒花”,行商坐贾们钻“金银丝帛盐糖茶”,当家的寻常百姓们无论贫寒富有,则忙活着“柴米油盐酱醋茶”。
    而人们吃的酱,自古以来系农家自作。因为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生产工具原始,工艺简单,产品成本低廉。记得当年汪德隆酱园内的甑(溧阳人称蒸笼)、竹匾、架、灶、发酵间、园场以及黄豆、面粉、盐,以及各类酱菜、糕饼工场作坊等原材料满目皆是,其酱作、醋作、水作(乳腐)、菜作(酱菜)产品全靠工人用手工和体力来完成,这些产品都是汪德隆的热卖品。
    在我孩提时代的记忆里,无论是汪德隆酱园的工场、晒场、仓库、还是南北两座南货号,最常见的经营工具就是秤了,对南货店堂高柜、低柜上的小盘秤、钩秤,工场、仓库、码头用的大号杆秤,印象还是挺深的。
    “秤”,在华夏古文字中是形声字,禾为形、平为声。“秤”由“称”字变化而来,其本意是称量物体的器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运用杠杆原理发明了木杆秤,当时的秤一斤约为现在半市斤。古代时期,各朝代斤的量值有所不同,“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一斤的重量为汉代的两倍多,到隋朝一斤为700克左右。唐朝秤又有了细化,“两”以下定为“钱”“分”“厘”等,这个量制沿用将近一千多年。清代一斤是597克。全国乃至溧阳等地,民国时期民间还沿用十八两或二十四两一斤。以前都是一斤折十六两制,所以有“半斤八两”的俗语。
    也许父亲汪行汉从小的教诲,汪渭泉开汪德隆经商非常讲究秤的稳、准、旺。他严格要求店员把秤时要稳当,要秤准,更要秤旺,要让购物者个个秤得心满意足。给百姓秤头上的“旺”就是对自己财路的“旺”,也就是对汪德隆家业的“旺”,故从汪渭泉到子汪瑞伯再到孙汪序伦,一直坚守着这经商的良心。俗话说“人生好比一杆秤”,秤讲究的是公平,人生讲究的是良心。做事若泯灭良心、缺失公平,就要用自身的“砝码”去“填平”,甚至用一生的幸福、健康、自由,乃至生命。为人处世,无论大小、高低贵贱,心中总须有一杆公平秤、良心秤,时时用良知去称量自己的作为与人生。
    应该说当年汪德隆在仓库、在柜台的秤是最闹忙了,用的时间久了就会损坏,或是秤星模糊,或是秤砣磨损,或是秤杆折断,或是称量不准,需要及时修理。修秤需要技术权威完成,才能使人放心。如果自己动手修理的话,就会被人怀疑在弄虚作假。尤其修接秤杆较复杂,因原料是贵重的红木,断杆舍不得丢弃,先用胶水粘,后用铜皮包,再用细钻打眼,然后用金属丝插入,各种斤两花就立即显现。最后用修秤人的定量砝码校秤,如有出入,调整秤砣重量,或焊锡加重,或削铁减量,准确无误后,修秤人粘贴信用凭证,以示可以放心使用。
    为了更好更深入了解汪德隆的秤,我来到了汪德隆的传人汪玉兰继承开设在天目湖桂林村的“汪德隆历史文化馆”,汪玉兰女士是汪渭泉的曾孙女,也是汪德隆的第五代传人。在这里,让我大开了眼界,且更珍贵的是我在这里发现了一杆汪德隆当年用过的大秤,可以说这是溧阳境内我所发现的最大的最古老的一把大秤,也是汪德隆用了百年的大秤。这杆大秤当年用于汪德隆码头上下物资、店堂购售货物、仓库、工场秤重之用。
    这是一杆质地红木杆大秤,我在现场测量了这杆古老的大秤,杆长176公分,称重已经不大清晰,估计不会少于300斤,一个大大的秤砣放置在旁边。这杆大秤还专门配了一座架子,秤不用时,可以随时放插到秤架上,称之为“秤凳”。这种大秤称重时需三人操作,二人抬秤,一人把砣。秤的关键在于秤砣,俗话说“秤砣虽小压千斤。”下图这就是当年汪德隆百年老秤(秤杆、秤砣、秤凳)实物图。





百年汪德隆大秤整体


百年汪德隆大秤上部


百年汪德隆大秤架座(秤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溧阳市捷成传媒有限公司 ( 苏ICP备2021045576  苏ICP备2021045576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8102000414号

GMT+8, 2024-5-2 19:0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